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    ENGLISH

赛珍珠在她的自传作品《我的几个世界》里说,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十年间,有三个有意义的日期:第一个是一九二一年母亲凯丽去世;第二个是一九二五年孙中山逝世;第三个是一九二七年北伐军进南京城。由此可见,孙中山在赛珍珠心目中的地位和分量。

赛珍珠与孙中山同为基督教教徒、教会学校的学生,同是博爱精神的倡导者。基督教徒的良知、正义和牺牲精神贯穿孙中山革命的一生,也是赛珍珠呼吁种族平等,呼吁废除排华法案的原动力。孙中山少年时移民夏威夷,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赛珍珠则从美国来到中国,谙熟中华文化。同为精通中西文化的名人,同是学贯中西、中西合璧的典范。

赛珍珠和孙中山还有两个更为重要的共同点,其一是热切期盼振兴中华。孙中山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赛珍珠则为中国的强大鼓与呼。新中国成立以后,即便在前进中遭遇困难和挫折,赛珍珠依然坚信中国将成为世界强国。她在1962年费城春节晚会上讲:“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民族”,“你们可以相信,他们会以闪电的速度完成他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这表明,演奏振兴中华这首主题曲,赛珍珠与孙中山可谓同曲异工。

其二则是慈善博爱的情怀。孙中山一生为友人题词,最多见的是“博爱”、和“天下为公”,国人纪念孙中山最常见的也是“博爱”,镇江曾有“博爱路”(现为健康路),现有“博爱广场”、“博爱亭”。孙中山一生博爱济世的佳话多见于报刊和影视媒体,笔者近闻一则深为感动。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居住时,得知中国留日学生急需救济,而此时孙中山囊中羞涩,环壁四顾,少见值钱的物品,遂脱下毛呢大衣去典當。宋庆龄说:此大衣已典當三次了,意欲劝阻。孙中山则坚持當去大衣,救助留日学子。这种关爱弱者的博爱精神在赛珍珠身上,尤其在她晚年也放出异彩。她倾其所有创办“欢迎之家”,收养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孤残儿童。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她收养“亚美儿”,深得韩国人民的尊敬,被授予首尔市荣誉市民称号,受到韩国总统的嘉奖。“博爱”是孙中山和赛珍珠人生中为人称道的大爱光环。

同类共性,相知相识,则容易发现对方的可贵和价值。赛珍珠一生对政治人物多有评论,时褒时贬,有扬有抑。唯独对孙中山,赛珍珠一直仰慕,给予极高的评价,称其为现实主义者、革命者、大公无私令人敬仰的人物、改变中国命运的人、中国的列宁。

何以将孙中山视同列宁?在赛珍珠看来,这两个伟人都是顺应时代潮流而生的革命者。赛珍珠到过列宁的故乡,赛家从中国返回美国时,途径欧洲在沙俄停留,目睹俄国民众饱受苦难。当时,赛兆祥曾有预言:“俄国将要发生革命”。果被赛兆祥言中,不久十月革命的炮声响了。从此,列宁的名字深深烙在赛珍珠的心中。而孙中山身处的中国,被西方列强欺凌,人民在饥饿、逃荒、瘟疫、战乱中生活,民不聊生。面对这种社会情势,孙中山曾赋诗明志:“万象阴霾扫不开,红羊劫运日相催,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从这层意义上说,清王朝和沙俄帝国的政治生态,推翻帝制救人民于水火的历史使命,催生了列宁和孙中山。

列宁和孙中山都是叛逆者。孙中山从小就有反叛性格,敢于逆潮流而动。赛珍珠在她的作品中记叙了这样一则故事:孙中山十六岁那年,发现家乡还迷信庙宇里供奉的神像,决心改变这种状态。于是到庙里对乡亲们说:“他们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怎么能保护我们呢”?一边说着一边便与好友陆皓东一起,折断神像的手臂,戳坏神像的脸。正是这种追求真理敢于打破旧世界的品格和勇气,使孙中山走上了革命道路。一生历经磨难,被清王朝通缉,受袁世凯追杀,遭陈炯明暗算,经受生死的考验。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时,送给新娘的是一把毛瑟手枪,并对宋庆龄说:枪里有二十颗子弹,十九颗射向敌人,一颗射向自己。这种甘为共和捐躯的献身精神,造就了孙中山,使之与列宁一样,成为终结一个时代的历史伟人。

孙中山和列宁,都深受百姓欢迎,都是为民众献身的革命家,都具有革命者具备的天赋,“善于演讲,是个天生的演说家”。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俄罗斯的实际出发,形成了列宁主义;而孙中山创建了“三民主义”后又提出联苏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他所著的《建国方略》,凝聚了他的思想、抱负、精神和睿智,至今读来,字里行间透出的智慧,仍然散发着芬芳。孙中山为实行共和,推行“三民主义”奋斗了一生。临终留下遗言:“数十年为国奔走,所抱主义终未完全实现,希望诸同志努力奋斗,使国民议会早日成立,达到三民、五权之主张,则本人死亦暝目”。赛珍珠把孙中山的遗言“读了一遍又一遍,泣不成声”。足见赛珍珠对孙中山的崇敬之情。

孙中山逝世以后,赛珍珠目睹了南京孙中山奉安大典的全过程。她挤在绵延几英里长的人群中,站在送葬队伍将要通过的路旁等着,一直站了好几个小时,然后乘上一辆车子,来到南京城墙外,在大理石台阶下选定位置,观看葬礼如仪进行。葬礼结束后,赛珍珠登上大理石台阶,走进陵墓接待室,恰巧蒋介石从内室走出来,身着一身国民党军服。赛珍珠站位离蒋介石很近,仔细观看了蒋介石的神态。赛珍珠形容说“宽润的嘴巴似笑非笑,总透出一股残忍”,“他的一双眼睛最吸引人,又大又黑,闪烁着畏惧的光芒”。事后,赛珍珠将奉安大典的所见所闻,向美国长老会总部作了书面报告。

赛珍珠对孙中山的敬仰,诚如她给宋庆龄的信中所说,“怀着对孙博士及其革命一生极其崇敬和敬佩的态度”。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赛珍珠一直用多种形式宣传孙中山。她通过自己创办的东西方协会这一平台,组织了“孙逸仙博士与现代中国”的演讲,1944年又在纽约举办孙中山逝世19周年纪念大会。赛珍珠在会上发表了演讲,赞美孙中山是“中国最伟大的共和英雄,是为自由捐躯的斗士”。1946年2月25日,赛珍珠又致信宋庆龄,请求同意“创作一个剧本,剧本将用广泛的人性的观点描述孙逸仙博士革命的一生对中国人民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剧本写成后,可以拍成一部伟大的电影”。宋庆龄赞同赛珍珠的设想,但由于当时“中国内战未息,还需等待机会”。宋庆龄以此委婉之辞回复了赛珍珠。

拍电影未能如愿,赛珍珠仍以满腔的热情宣传孙中山、颂扬孙中山。她于1953年撰写了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孙中山传记。为人写传,赛珍珠是情之所至,精心选择的。一生中曾为母亲、父亲写过,书名曰《战斗的天使》和《异邦客》,也为自己的智障女儿写过一本《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为父母、孩子写传记,她采用文学虚拟的手法,以父母亲为原型创作文学作品。至于为名人写传记,赛珍珠很少兴趣,而孙中山则是例外。赛珍珠采用真人真事真姓名的纪实手法,写了一本孙中山的故事,书名为《改变了中国的人》。全书分十一章,从孙中山出生一直写到孙中山逝世,讲述了孙中山的品格、经历、理想和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赛珍珠在书中这样评述孙中山,“他着眼于一个人民自治的民国,从大学毕业的那一天开始,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他对于中国的梦想”,“这是伟大的一生,尽管孙中山没有看到中国统一,他尽心尽力来永远地改变他所属的泱泱大国”,“这个勇敢无私的人遗体躺在南京城外紫金山南麓的大理石棺里。他活着,他始终活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

同样,孙中山活在赛珍珠的心中,活在赛珍珠的中国情结中。赛珍珠为孙中山讲演写书拍电影,既出于对孙中山的“深深敬仰”,又在于增进中美之间的相互理解。她曾说到,拍摄孙中山的电影,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美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理解。”她推心置腹地在致宋庆龄的信中披露胸臆;“也许您知道我十分关切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为了这种相互理解,我已经用多种方式努力了许多年”。“我觉得现在也许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创作一个剧本”,拍成伟大的电影。学者分析说,孙中山的故事由赛珍珠来讲,其意义就非同凡响,因为赛珍珠不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还是了解中国及其人民的权威人士。

一位是政治伟人、一位是文学巨匠。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作为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的一员,将赛珍珠仰慕推崇孙中山的相关情况,拼凑成拙文,以表达对孙中山的敬仰和对赛珍珠的缅怀之情。

作者简介: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副会长  赛珍珠纪念馆馆长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国际班--镇江二中】
【赛珍珠中美高中生交流项目】
【影视资料】
【大地风光】
© 2008-2022 Pearlsbcn.org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KingCMS 5.1.0.0812

苏ICP备0505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