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    ENGLISH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 >>赛珍珠研究会 >> 研究会 >> 我们今天为什么研究赛珍珠

  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潮流迅猛发展的时代。处在这一潮流中的人们尤其是学术界知识分子普遍谈论的一个话题是所谓的全球化现象,可以说,他们关心和思考的是人类在新世纪应当建设一个怎样的新世界,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如何自处,又如何与异文化中的人们相处的问题。试举近年国内外举行的几次重要会议以为说明:
  1999年,意大利著名思想家恩贝托·埃柯在纪念波洛那大学成立九百周年的大会主题演讲中提出,欧洲第三个千年的目标是“差别共存与相互尊重”;
  2000年,在南非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16届年会的中心主题是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转型和跨界;
  2001年4月,国内外百余名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化学者聚首北京大学,参加“多元之美”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表达了他们对当下人类文化处境的关注,并希冀在文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张扬和促进文化的多元化;
  2001年12月,早在1988年就已开始筹划的“第一届世界公民大会”终于在法国北部城市里尔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400多名各界人士就“新世纪的人类责任”等问题展开了积极有效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了《人类责任宪章》(草案),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为建设一个协力、尽责、多元的世界而奋斗。
  2002年8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7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代表们讨论了“全球化的现实与本土化、国际化的文学”、“东西方文化对话语境中的中国文论建设”、“中外文化——文学交流与相互影响”等诸多议题。
  从这些会议及其讨论的主题看,我们不难发现,全球化与本土化,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文化差异与多元共存、交流与融合、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同一性、同质性与异质性,协商与宽容,和而不同,等等,可谓是这些会议讨论中的关键词。参加这些会议或者了解会议的情况,分明能感觉到国内外有识之士对人类当下文化处境的关怀和他们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为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而努力的激情,也能听到他们就新世纪世人如何提升自己的精神、开拓自己的视野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所提出的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应对策略。生活在全球化时代,信息资讯非常发达,地球表面的空间距离已经大大地缩短了,东西方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被分开,人们甚至已经超越了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渐渐拥有一种全球性视野,不同文化的交往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日常事情,因此,如上所述,解决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变得越发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我们想到了毕生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事业的美国女作家、应该被我们承认为朋友的赛珍珠并对她进行认真的研究。赛珍珠由于她的跨国经历和她所接受的双语和双重文化教育,成功地摆脱了文化上的绝对主义,她高举反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避开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无谓争论,追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它们之间的互补和最后可能的融合。赛珍珠所作出的这些思考很有价值,并在她的小说和非小说创作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对于我们必须面对异质文化交流也极富启发性,更能帮助那些心怀种种中心主义情结的文化霸权主义者认真反思。我们都知道,赛珍珠是一位非常特殊的美国作家。她生于美国,长在中国,还在襁褓之中就由身为传教士的父母带到后来被她称为“父国”的中国。虽然此后她几度返回美国,可她终究还是把自己的前半生留在了中国大地上。赛珍珠后来在自传里回忆道:“我在一个双重世界长大——一个是父母的美国人长老会世界、一个小而干净的白人世界;另一个是忠实可爱的中国人世界——两者之间隔着一堵墙。在中国人世界里,我说话、做事、吃饭都和中国人一样,思想感情也与其息息相通;身处美国人世界时,我就关上了通往另一世界的门。”[ 1 ] ( p.9) 赛珍珠的父母是比较开明的美国传教士,为了与中国人有较多的接触,他们没有住进条件舒适的租界。于是,赛珍珠小时候就得以和中国人“混在一起”,交朋友,讲中文。进一步说,赛珍珠成功地与中国人朝夕相处,与底层百姓广泛接触,了解当地人的实际生活情状,熟悉中国社会的风土人情。与此同时,赛珍珠的父母还为她请了孔先生做家教,为她讲授中国文化知识,辅导她阅读中国典籍,而她母亲则按照美国学校的课程设制对她进行启蒙教育,学习欧美以及古希腊、古罗马方面的文史课程,双重教育使赛珍珠获益匪浅。正是早期启蒙教育的多重结构和横跨中美文化的丰富阅历,使得赛珍珠逐渐了解到异质文化各有其美的特质,并产生了对待各个民族都要一视同仁的正确认识,更得出了“中国文化比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更源远流长”的结论。从赛珍珠的传记中,我们可以发现,她从小就有一种要与人交流的渴望。在中国,每到一处新地方,她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扎下根来,与当地的人民打成一片,决不因为自己是金发碧眼雪肤就与外界隔离开。她小时候和中国小孩一样,爱听周游四方的说书人讲故事,很早就熟悉了中国历史以及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这对她日后继承中国说书人的传统来创作中国题材的小说大有裨益。赛珍珠后来回美国求学时,一开始与美国同学格格不入,处于边缘地带,但她很快就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圈子,成为他们中的一员。1917年和美国农学家洛辛· 布克结婚后,她同去安徽“ 南徐州”(今宿县),又和那里的农民特别是妇女聚在一起,所到之处越多,结交的朋友越多。她“走进白人不曾到过的家庭,访问千百年来一直住在僻远城镇的名门望族。坐在女人堆中,从她们的聊天中熟悉她们的生活。”[ 1 ] ( p.155 ) 如果赛珍珠没有参与异文化交流的愿望,她也许不可能写出那些文学作品来;即使写出来,恐怕也难脱歪曲、丑化中国人形象的窠臼。正是由于抱着种族平等、文化平等的心态,她才成功地以自己的文学创作,以自己积极倡导和参与的社会活动,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成绩,起到了双重媒介的作用。如果说,赛珍珠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她有过双重文化氛围的实际经历,而这种经历,使得她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感情。了解、沟通是理解之基础。长年累月在中国生活,通过直接间接的途径,赛珍珠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所以,她“厌恶所有把中国人写成为古怪和粗野的人的作品”,她平生******的愿望就是尽其所能地把中国如实地写进她的书里。[ 2 ] ( p.6 )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国际班--镇江二中】
【赛珍珠中美高中生交流项目】
【影视资料】
【大地风光】
© 2008-2022 Pearlsbcn.org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KingCMS 5.1.0.0812

苏ICP备0505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