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    ENGLISH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 >>赛珍珠研究会 >> 最新动态 >> 新华日报刊载赛珍珠文化论坛姚君伟讲座

去年九月,我市和市外办、江苏大学联合举办了首届赛珍珠文化论坛,今后并将持续举办。2014年1月15日,新华日报记者梅剑飞根据姚君伟在江苏大学“赛珍珠文化论坛”的演讲整理成文,刊发于该报B7版“讲坛”栏目。现转载于此,供赛研会会员学习。

姚君伟,男,1962年12月生于江苏武进。2000年7月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起任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比较文学研究。现为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中国赛珍珠研究会副会长。

核心提示

-赛珍珠******的贡献在于她平等地看待不同文化、平视地展现不同文化,是一位世界级的沟通展现东西方文化的名人。

-在当今文明冲突与对话、碰撞与融合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我们纪念赛珍珠女士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进一步发扬光大赛珍珠精神,化解文明冲突、推动文明对话,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理解沟通的桥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作为赛珍珠生活过多年的地方,江苏镇江应争当现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利用好赛珍珠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发挥独特的传播价值,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在关注中外赛珍珠研究现状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并多次在一些场合提出关于对赛珍珠进行整体研究的思路,以期从宏观上把握赛珍珠这位“中美文化交流之友”一生所钟爱并实践着的跨文化交流事业及其成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广泛。赛珍珠文化无疑可以作为一座桥梁,从中国架出去,联系世界。

致力于改变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

赛珍珠当然首先是个小说家,其代表作《大地》“几乎单枪匹马地对中国形象或多或少地更加实际的写照,以及对中国人自身新的、更亲密的、更有感染力的写照,取代了大多数美国人自己想象出来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在赛珍珠动笔之前,中国被想象成神秘国度和万恶之薮。中国人“总是拖发辫、缠小脚、挂鼻涕,佝偻其形,卑污其貌,所做之事,总离不了窃盗、强奸、暗杀、毒谋等等看了让人毛骨悚然的举动,于是历年来,中国人就铸成了一种不良的影响,深深印入西方人的脑海里,随时会引起厌恶和仇恨。”赛珍珠通过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   

不过,我通过研究赛珍珠对中国小说的阅读、研究和翻译及其成果,并将她置于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历程中加以考察,切实地认识到她的中国小说研究的深度和识见,因此,我认为除开小说家的身份,她又是一位中国小说学者,而且因为她在研读时心里有个西方小说的参考系,所以,她的中国小说研究又是比较性质的。我曾专门为文,探讨赛珍珠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学者所具有的对话性特征。   

而1938年赛珍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她应邀参加和组织的社会活动骤增,因而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社会活动家。赛珍珠对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的身份和成就其实并不是非常自信,她在一个小说地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低下的国度里长大成人,接受教育,写小说并不是多么光荣的、值得骄傲的事情。在她小时候瞒着家人和家教博览中国小说的年代,中国文人还是害怕人家知道自己在看小说,更怕人知道自己堕落到写小说的地步。所以,她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照样还是以为自己不过是个讲故事的人而已。

然而,关于中国、中国文化和社会现实,关于中国人,赛珍珠相当自信地认为她是了解的。虽然她说过她阐释中国也只是、只能是阐释她所了解的中国,但是,我们从她一系列的演讲里分明可以看出,她心里认为自己是个中国通。我们知道,赛珍珠在一篇《自传随笔》里说她讨厌所有把中国人写成古怪和粗野的人的作品,而她******的愿望是尽其所能地把中国人如实地写进她的书里。现在,她要利用自己诺奖得主的身份,参与和组织跨文化的社会活动,与她前面的西方作家进行对话,让世人了解她所了解的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和中国文化。

赛珍珠长期在中国生活,后来又在美国接受大学教育,对中美相互之间抱有的文化偏见和敌视态度非常清楚,甚至是感同身受,所以,她有一种强烈的对话意识,一旦有机会,她就禁不住地要表达自己的态度。在她作为社会活动家所参与和组织的跨文化活动中,包括了许多产生过历史影响的大事件,如1941年创办旨在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东西方交流协会;如1949年,创办“欢迎之家”这个美国第一家跨国界、跨种族的收容机构,专门收容美国士兵在海外和亚洲妇女的非婚生弃儿;和她第二任丈夫理查德·沃尔什等一道参与呼吁废除美国排华方案的活动,等等。为篇幅所限,这里仅选择其中若干事例加以阐释,但从中已不难发现社会活动家赛珍珠的对话意识。   标举文化宽容   及文化交往中的谦卑精神   作为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赛珍珠首先是利用自己的身份,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呼吁加强跨文化交流,希望更多的美国人产生对中国的兴趣。   

发表演讲是赛珍珠找到的途径之一。这些演讲后出版选集《我所知道的中国》。但实际上,早在1932年,赛珍珠就在一个正式场合发表了以《海外传教有必要吗?》为题的长篇演讲,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海外传教活动。“我见过教会里很有名望的正统传教士——这种措辞太糟糕——他们对本可拯救的灵魂毫不怜悯;对外族的文明一概鄙夷不屑;相互之间刻薄尖酸;在感情细腻、文质彬彬的民族面前显得粗俗愚钝。凡此种种,无不让我的心羞愧得流血。”赛珍珠猛烈抨击美国传教士的冷漠、狭隘和种族歧视,认为他们是一帮“心胸狭隘、缺乏同情心、傲慢无礼、愚昧无知”的人。

传教活动无异于摧毁异域文化。赛珍珠的这场演讲表明,她接受了这一反对传教、提倡宽容精神的人类学新理念。她从自己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观察中,清楚地看到传教活动中的宗教专横态度、把基督教强加在另一种文化身上必然会给该文化带来害处。就基督教在中国而言,赛珍珠似乎在提出质疑,中国人有他们自己的宗教,凭什么要接受你的基督教呢?她要求传教董事会和传教士做出回答。   赛珍珠还在演讲中说到,她不喜欢批评人类,也不相信什么原罪,中国人也不相信原罪,相反,他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其实,赛珍珠反对的客观上倒不是基督教精神,而是美国传教士表现出的宗教上的傲慢无礼。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却自说自话地将他们的标准作为衡量中国文化的唯一标准。赛珍珠所标举的是文化宽容、文化交往中的谦卑精神,她希望听众明白,中国人由衷表达的是对文化宽容和种族平等的赞许和期盼。   《我所知道的中国》收录了她先前所发表的文章和演讲辞。她在该选集的“前言”中阐明了她写作这些作品的宗旨。赛珍珠1934年回美国后,再也没来过中国,但是,她一直怀有对中国的美好记忆,她始终关注和爱戴中国,中国在她的心里是哺育她成长的国家,但美国是她的祖国,她写出这些作品,因为她清楚,她的美国同胞对中国非常缺乏了解,对中国和中国人甚至充满敌意,她希望这些文章能帮助仍处于“冷战”时期的美国人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在《中国的土地和人民》中,赛珍珠就中国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以及多少世纪以来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的人民做了概括。这篇演讲更为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她在谈论中国现代民主的时候,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宽容精神。她说:“等到中国现代民主得到发展的时候,它将是以自己的形式出现,而不是等同于美国式的民主,不过,在它自己的形式中,这一民主将提供给所有民族都渴望得到的生活、自由以及对幸福的追求必不可少的机会”。   

《我所知道的中国》中,有一些文章和演讲特别值得关注,如《中国与西方》、《东方与西方——我们真的不同吗?》,因为它们集中讨论的是在对异质文化做出估价的时候,反对偏见和无知、提倡互相理解和宽容的必要性。赛珍珠在《中美关系》中,呼吁人们——普通百姓和政策制定者——走出那种令人感到可怕和震惊的无知状态,增进对彼此的了解,这种了解很可能会使彼此互相理解,反过来也能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其他一些篇什,如《向西方阐释中国》,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对于我们理解异质文化,或从事比较文化研究等,仍然具有难以替代的指导意义。

倡导“尊重文化差异   学会相互了解”的跨文化理想

《亚洲》杂志(Asia)于1917年由美国外交官、曾在华任领事的司戴德创办,宗旨在于真实地向美国公众介绍亚洲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亚洲人民以及亚洲文化的兴趣。到了1941年赛珍珠创建东西方交流协会的时候,《亚洲》杂志已成为美国介绍亚洲人生活的第一杂志。但是,司戴德夫人看到读者数量并未大幅度增加因而决定停刊。这时,赛珍珠和她一直是该刊编辑的丈夫决定把杂志接过来,办下去。赛珍珠他们一办就是五年,一直办到1946年。   

《亚洲》杂志在远东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后写出的轰动世界的报告文学《西行漫记》便是首先在《亚洲》杂志上连载,然后才出版的单行本;而《西行漫记》之前斯诺的作品《毛泽东自传》也先在《亚洲》杂志上刊载。在赛珍珠夫妇办刊的五年间,虽然赛珍珠作为杂志总裁的位置是摆设性的,但由她拟定的办刊宗旨却产生了实际效应。“我信奉畅所欲言的原则……旁观者雾里看花似的文章太多,知情者春蚕破茧似的文章太少,亚洲人民过去尤其没有机会为自己说话”,所以,她希望让亚洲人自己撰稿,介绍自己的民族,宣传自己的文化。在为《亚洲》杂志撰稿的作者中,有尼赫鲁、鲁迅、毛泽东、泰戈尔、宋庆龄,还有1938年8月出任中国驻华盛顿大使的胡适。   

胡适对赛珍珠的《大地》并不赞赏,他曾在日记里说到“本书实不甚佳。她写中国农民生活,甚多不可靠之处”,并指出细节上的出入。但是,1938年诺奖名单公布之后,胡适还是向赛珍珠表示了祝贺。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赛珍珠利用自己亚洲问题专家的身份,发表言论,支持中美联盟的提议,而她主持的东西方交流协会让能为自己讲话的亚洲人来向美国大众举办亚洲知识讲座,解释他们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从而展示自己的真实面目。该协会的教育节目就刊登在《亚洲》杂志上。可以说,《亚洲》杂志的接办正是赛珍珠为实现其一生倡导的跨文化理想——尊重文化差异、学会相互了解——而做出的一种努力。   

让欧美人克服对中国文化的傲慢与偏见   

1941年,赛珍珠创立东西方交流协会。她在协助《亚洲》杂志编务期间,意识到一本杂志教育不了美国民众,想要美国人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些能为自己的文化和文明讲话的亚洲人,让他们直接面对美国人,举办讲座,讲解亚洲知识。“普天下人是一家。如果普通美国人能够把自己看成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就能引发自己对其他种族的好奇心,进而产生兴趣,直至产生理解。”于是,赛珍珠找到来美访问的亚洲人,包括中国人,如艺术家王莹,来实施她这个交流计划。   

东西方交流协会组织的这些访问者在美国四处游历,单人独骑,或成双成对,或结为团体,或演或唱,表演节目,一切都是为了文化上的交流。这些中国人以简洁、友好和生动的方式,向美国人讲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和思想诉求,演讲时还借助于中国民族服装、图片、乐器或戏曲。这些人经过精心挑选,名气不一定多大,表演不一定有多精彩,赛珍珠是希望让普通的美国人看一看和他们一样的亚洲人。   

通过这样的活动,赛珍珠发现自己原来以为美国人对亚洲人毫不关心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些出访者的活动,既加深了美国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了解,也帮助出访者更多地了解了美国社会和文化。这有点像当下孔子学院的做法,不过,现在是中国政府行为,而当年基本上是民间行为,是赛珍珠促成中国人在美国宣传中国文化的。协会的该项活动赛珍珠认为是个“教育实验”,促进了亚洲人民和美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这其实也是社会活动家赛珍珠就美国的中国观与美国民众所进行的一种直接对话。   

此外,赛珍珠还从事了大量其他社会活动,如关注残障儿童,反对核武器研制,反对虐囚,向世界推举中国教育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凡此种种,都是赛珍珠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所具有的对话意识并付诸行动的具体体现;它们与她的跨文化写作和中国小说研究一样,宗旨均在于让欧美人克服因为地域限制和缺乏交流而产生的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所怀有的傲慢与偏见,改变帝国制造者的霸权主义思维模式,在相互了解和取长补短的基础上,走向一个多元共存、共同发展的未来世界。   

通过对赛珍珠的了解,可以发现她******的贡献在于她平等地看待不同文化、平视地展现不同文化,是一位世界级的沟通展现东西方文化的名人。现在,对赛珍珠的文化价值加以充分发掘意义越来越大。   

在当今文明冲突与对话、碰撞与融合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我们纪念赛珍珠女士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进一步发扬光大赛珍珠精神,化解文明冲突、推动文明对话,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理解沟通的桥梁,推动世界和平发展。   

进一步说,赛珍珠已经是沟通中西方文明的人桥。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比如作为赛珍珠生活过多年的地方,江苏镇江应争当现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利用好赛珍珠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发挥独特的传播价值,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尤其在文化经济等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与交流,走出江苏,走出中国,跨出亚洲,迈向世界。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国际班--镇江二中】
【赛珍珠中美高中生交流项目】
【影视资料】
【大地风光】
© 2008-2022 Pearlsbcn.org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KingCMS 5.1.0.0812

苏ICP备050508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