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    ENGLISH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 >>名人赛珍珠 >> 赛珍珠学术资料 >> 赛珍珠作品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从中西文化冲突、中国现代化的角度看赛珍珠


                      一、赛氏作品基本精神:各民族之美

  赛珍珠于一八九二年出生于美国,四个月后便随父母来到中国。中间除一九0九——一九一四年回美国读书,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回美国短期访问以外,一直生活在中国,直到一九三五年回到美国定居。她自己曾在自传中写道:“我一生******的幸运,就是我生而逢时。没有哪个时代——在读历史时我有这种感觉——比我目睹的时代更为动荡不安,更具启蒙意义了。”“就这样,在一个双重世界长大——一个是父母的美国人长老会世界,一个狭小而干净的世界;另一个是欢快可爱的中国世界,不怎么干净但却广阔得多——两者之间隔着一道墙,在中国的世界里,我说话,做事,吃饭与中国人一样,思想感情也与其息息相通;身处美国的世界里,我就关上了通向另一世界的门。”“于是,我的脑海里就形成了两个焦点。所以,我在早年就认为,在人世间,根本就没有绝对真理,有的只是人们眼中的真理。真理也许是,事实上也就是个多变的万花筒。”这清楚地表明,两个世界的特殊经历,给了她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背景,两种思维方式,最为重要的是给了她两种民族感情。这两个世界的交融使她摆脱了西方人惯有的种种偏见,她既非欧洲中心主义者,亦非华夏中心主义者,所以她从早年就能以各民族平等的博大胸怀准确地把握中西文化的异同。在一九二三年她三十岁时,写出的《中国之美》这篇随笔中,她在不带任何偏见地历数了美国之美、法国之美、英国之美、瑞士之美、日本之美以及中国之美之后说道:“我又一次陷入对美的冥想之中,寻找世间万物的可爱之处,思考各个民族的天性是怎样以不同的美的方式自然流露出来的,这一直是我引以为乐的事情。”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正是循着这条思路,赛珍珠写出了表现中国农民生活的巨著《大地》,较为真实而准确地写出了中国农民以土地为家族命脉的民族意识,从而在这一点上达到了“史诗”的高度。对《大地》详细评价不是本文的任务,但无论如何,赛珍珠给了我们一条重要的启示,这就是在对待中西文化这个问题时,不要争论谁优谁劣,也不要用某一种文化的观点去看问题,而应该以一种客观的观点,即以一种共同的语言去考查各个民族的特性。这样才有可能进行一场真正的中西文化的对话,才能使中西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得到解放。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因为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研究中国文化的大致有三种人:一是激进的中国人,特别是那些致力于如何尽快地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人。他们像胡适一样,急于铲除传统文化,实现全盘西化。他们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无法并存。第二种人是西方人,他们迷惘于现代物质生活的过度发达,痛心于工业社会中人的异化,对于现代社会中人情的冷漠感到失望,企图从中国那种道德化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但他们看重的是传统文化而不关心中国的现代化。这种人以罗素、泰戈尔为代表。第三种人是海外的中国学者,他们飘零四海,被排斥于西方社会之外,他们将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根,所以他们不只对中国文化有所偏爱,寄以厚望,甚至虔诚到仍然采用中国语言,坚持国粹精神的有效性。这些人中以新儒家为代表。比起这三种类型的人来,赛珍珠的观点反而显得更为真实可信。

                      二、摆脱中西文化优劣之争,追求人类共同文明

  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人在民族自尊心这个问题上历来是很尴尬的。原因在于既要现代化就要学习西方,就要改革,就得西化,即使不是全盘西化,也得在某种程度上西化。而中国又是一个重传统,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保守的国家。这就必然会导致中西文化优劣之争。因为大部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极强,无论如何也不会承认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比西方差。“中央帝国”、“文明礼仪之邦”、“黄帝子孙”、“龙的传人”、“几千年的文明史”等等已足以使我们自傲于世界民族之林,甚至还能拯救西方那样的道德沦丧的国家。有的人甚至已经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这真是一种尴尬的局面:激进的中国人主张全盘西化,以洋大人的标准为标准,将自己的传统抛弃殆尽;而保守的中国人对“洋鬼子”的思想文化视为洪水猛兽,大加鞭挞,大有与之不共戴天之势。但这实质上是掩饰自己不如洋人的一种虚假的自尊。总而言之,激烈的中西文化优劣之争事实上只是由于中国落后于西方这样一个实际情况决定的。西方并没有感到中国文化的冲击,并没有大惊小怪。这
场中西文化优劣之争实际上是中国人自己在西学入侵之后发动的。两种势力争论不休,一种势力不安于自己的根,另一种势力不肯舍弃自己的根,以至于我们在近百年中将西方几百年的思潮匆匆重读一遍,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在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上,赛珍珠的看法倒是颇具启发意义。她在《我的中国世界》一书中写道:“新文化运动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它对现代中国人有久远的影响,在彻底否定儒教方面,这些年轻的作家既尖刻又坦率。与此同时,他们还彻底否定了旧道德说教性的文章。在他们看来,老一辈都是伪君子,所以他们就以战胜一切的决心,否定了一切虚伪的道德。这样兴起的反孔运动,成了向共产主义推进的初潮的一部分。这些青年作家开始表露出自己的胸中的真实情感,他们喜欢描写自我,抒发自己的感情,叙写自己的行动,发表自己的宣言。他们的父辈惊呆了,惊得目瞪口呆。然而这是一个治疗过程。只要是在旧道德下培养出的老一辈人,现在都感到好像衣服被剥光,赤身裸体走在大街上一样。将年轻作家对儒教的猛烈抨击与共产党对宗教的否定作一比较会相当有趣,尽管孔夫子是位哲学家,不是牧师,但实际上正是他为中国社会、为他的子孙们设立了一整套与宗教、道德作用相同的伦理纲常,恐怕还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中国人才会认识孔夫子这个最伟大
的人物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多大。然而,不能认为年轻人这种行为是在反对伦理道德,事实决非如此。许多世纪过去了,儒教已经完全变成了空洞的教条,在大多数情况下,其道德只是空洞而虚伪的套套罢了,愤怒的青年起而反抗老一辈身上虚伪的东西时.把孔夫子也一同抛出门外。
  她的这种看法是比较公允的,究其原因.赛珍珠的两个世界分属东西方,而这两个世界虽处于同一个时间阶段中,却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时代。中国尚处于农业社会,西方社会已进入了工业社会,同时处于两个时代中的赛珍珠是从历史、社会发展的进程解释中国现代化中所发生的一切的。这种时代的错位造成了她的优势。“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赛珍珠早在一九二三年的《中国之美》中就为我们提出了一条颇有见地的建议:“普通的中国人需要培养审美情趣,去发掘美的意义。一旦他懂得了美的意义,一种崭新的精神将会在这块美丽的大地上传播开来。”这种着眼于新文化建设,追求人类共同文明的做法无论如何也比斤斤计较于中西文化优劣之争的论调高明得多。

                      三、中西文化深层的沟通者

  众所周知,文化有三个层面:一个是物质层。二是政治制度、宗教、典章制度、风俗习惯、艺术、文学等。三是文化心理结构,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民族性格等。
  十八世纪以前,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仅限于物质层,如茶叶、瓷器、香料、丝绸、女人的小脚、男人的发辫等等,这属于第一个层次。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对中国的认识仅限于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及所率领的被派往中国的使团成员以及后来的传教士、商人所讲述的清帝国的种种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等,这属于第二个层次。
  只有赛珍珠,基于她双重时代、双重世界的特殊身份,才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第三个层次——文化心理结构。她确实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将中国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介绍给西方的外国人。汤姆森教授说:“尽管政治气候不停地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有了赛珍珠,一代代的美国人才带着同情、热爱与尊敬的目光来看待中国人。”不意识到这一点,就无法理解她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西方人中只有她才发现了中国
人的“土地情结”(尚营林、郭英剑语),而这一点正是《大地》成功的关键。她的《大地》被称为是“中国农民的苦难史心态史”(王国荣语),被称之为“壮阔的中国社会民族长卷”(周松林、刘龙语)。瑞典学院更将她的作品誉为“史诗”性作品,并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她。
  身处两种文化之中的赛珍珠,吸取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西方思想中的平等、博爱、向善的人道主义思想,形成了一种跨越国界,跨越种族的同情心。她深深地关注着全人类的命运,毫无偏见地向西方介绍我们这个遭人误解、受人欺凌的民族,她义正词严地谴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沟通东西方文化。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称她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这个称号她是当之无愧的。

                      四、略论赛氏文学作品的得失

  作为文学作品来说,她的《大地》、《母亲》等作品确实比不上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作品深刻。限于篇幅问题,此处不作详细分析。但是我们只要将其作品与《创业史》、《红旗谱》、《山乡巨变》、《暴风骤雨》、《春蚕》、《阿Q正传》、《祝福》、《我们的母亲》等诸名作稍加比较就能立时辨出它们之间艺术水平的高下、民族气息的浓淡、人物真实程度的高低和时代气息的弱强。赛珍珠在《中国小说》中论及《红楼梦》的那节文字读来也让人啼笑皆非,所以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她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一个真相。”这是定评。我们是否可以说:她成功地写出了What(什么),但在How(怎样写)上却欠缺得多。所以大部分中国人对其作品并不十分满意是有其道理的。但如前所述,赛珍珠关心的是两个时代、两个世界中的文化沟通问题,而不是当时的中国人急于解决的那些启蒙、人生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她的失误也许正是她的成功之处。因为她用的既不是中国文化的语言,也不是西方文化的语言,而是一种东西文化碰撞后的客观语言。她扮演的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悲剧角色。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对其评价不高,但这并不说明她的作品没有价值;也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她长期受到中国和美国双方文学界的误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赛珍珠研究在中西文化冲突、现代化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因为中西文化冲突危机还没有消除,中西对话还只是刚刚开始!
  而赛珍珠的思想,至少是其思维方式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该文原载新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6
期,第102~104页。

【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国际班--镇江二中】
【赛珍珠中美高中生交流项目】
【影视资料】
【大地风光】
© 2008-2022 Pearlsbcn.org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KingCMS 5.1.0.0812

苏ICP备05050842号